桃花源|堆填区里的二手书
香港一家二手书店「书式生活」发文,收到堆填区工人的通知,有一百二十箱旧书被弃置在堆填区,他们立即到场「救书」。
这批书当中,三分一是英文小说,三分一是中文哲学与文件研究,还有三分一是香港殖民史,不少是六十年代出版,还有一些手稿资料,「书式生活」的店主表示,眼见七千多本书被送到堆填区,堪比「文化灾难」,实在不理解为何物主宁愿送往堆填区销毁,也不愿转送给人?导致店主必须花钱到场「救书」,费用不菲。
这位书店店主的疑问,非常有道理,在网络时代,市场已经达到精确联系的地步,查询二手书的接收,应不是难事。尤其是如此大量的书籍,图书馆、慈善团体、学校,甚至私人会所,都可以尝试,而这批书的物主,只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送到堆填区销毁。反而是堆填区的工人,在这批书面临销毁的最后关头,做出明智以及合乎情理的决定,通知这位二手书店店主,值得一赞。
网络兴起,纸本书的式微,是大势所趋,但是许多旧书未来得及数码化,当然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譬如这批旧书中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文哲学及历史文件的作品,出版数量必然有限,经过半个世纪,更加买少见少,如果全数销毁,或导致一部份历史纪录的残缺。
香港书店难做,一直简单归咎于「地产霸权」,书店租金昂贵,家居面积狭窄,但是,阅读从来不是生活主流,也是事实。六七十年代,香港人口之中,难民占绝大部份,难民的生活以揾食为重心,但凡精神需求都被视为奢侈;香港的学生以考试为目标,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阅读闲书。在香港的主流文化之中,书籍一直是可有可无,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影像文化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搭车扫手机的人占绝大多数,而本人多年来,也甚少在书店遇见特区政府的官员。
相比之下,英国有无数的二手书店,许多书店的存在,令人忘记店主是否志在营业,还有许多小型的咖啡店,漫不经心放着店主的藏书,供客人打发时间。当然,英国没有所谓的地产霸权,英国家居空间充足,但这并非重点,而是和香港的热闹繁嚣相比,英国的生活「沉闷」,节奏缓慢,阅读是英国人长期的生活习惯,没有那么积极「与时俱进」,即使有了智能手机,也不会随便毁弃书籍。
陶杰
这批书当中,三分一是英文小说,三分一是中文哲学与文件研究,还有三分一是香港殖民史,不少是六十年代出版,还有一些手稿资料,「书式生活」的店主表示,眼见七千多本书被送到堆填区,堪比「文化灾难」,实在不理解为何物主宁愿送往堆填区销毁,也不愿转送给人?导致店主必须花钱到场「救书」,费用不菲。
这位书店店主的疑问,非常有道理,在网络时代,市场已经达到精确联系的地步,查询二手书的接收,应不是难事。尤其是如此大量的书籍,图书馆、慈善团体、学校,甚至私人会所,都可以尝试,而这批书的物主,只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送到堆填区销毁。反而是堆填区的工人,在这批书面临销毁的最后关头,做出明智以及合乎情理的决定,通知这位二手书店店主,值得一赞。
网络兴起,纸本书的式微,是大势所趋,但是许多旧书未来得及数码化,当然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譬如这批旧书中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文哲学及历史文件的作品,出版数量必然有限,经过半个世纪,更加买少见少,如果全数销毁,或导致一部份历史纪录的残缺。
香港书店难做,一直简单归咎于「地产霸权」,书店租金昂贵,家居面积狭窄,但是,阅读从来不是生活主流,也是事实。六七十年代,香港人口之中,难民占绝大部份,难民的生活以揾食为重心,但凡精神需求都被视为奢侈;香港的学生以考试为目标,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阅读闲书。在香港的主流文化之中,书籍一直是可有可无,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影像文化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搭车扫手机的人占绝大多数,而本人多年来,也甚少在书店遇见特区政府的官员。
相比之下,英国有无数的二手书店,许多书店的存在,令人忘记店主是否志在营业,还有许多小型的咖啡店,漫不经心放着店主的藏书,供客人打发时间。当然,英国没有所谓的地产霸权,英国家居空间充足,但这并非重点,而是和香港的热闹繁嚣相比,英国的生活「沉闷」,节奏缓慢,阅读是英国人长期的生活习惯,没有那么积极「与时俱进」,即使有了智能手机,也不会随便毁弃书籍。
陶杰
最Hit
宣萱上载「拖手相」官宣古天乐恋情?无预警甜蜜发图惹网民疯狂 本尊上水10字亲回应
2025-11-13 22:00 HKT
孝女为亡父取消电话合约 反被客服要求「机主亲身嚟办理」 网民:叫爸爸回魂揾佢整
2025-11-13 18:11 HKT
香港老板大赞厨师见工有诚意!港男「盛装」应征中厨 即场抛镬炒小菜 网民恭喜:尊重自己同工作
2025-11-13 16:00 H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