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老」友变「龙」友 | 神耆商机

  「我啲孙仔一见到镜头就弹开,要么就板起块面。」一位老板无奈道。旁边的「老」友立即附和:「后生仔女𠵱家仲搞笑,影相要戴口罩!我个仔成日提我,唔好乱放孙女啲相上facebook。」为何现代银发族特别热衷拍照,甚至乐此不疲,把家人和朋友的生活照「摆上网」分享?

  对一些老人来说,能轻松掌握手机拍照,是种难得的「科技胜利」。毋须复杂操作,就能免费尽情创作、分享,这种掌控感足以令他们乐在其中。「我老公退休后就做了『龙友』(业余摄影发烧友),甚么都要影再分享,或许是他和旧同事维系情感的方式吧?我叫佢唔好影我,我都快70岁,不要说镜头,就连照镜也不想。」另一位银发老板娘嘴上抱怨,眼神却带着笑意。  

  长辈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当年的相机、菲林底片、菲林冲晒等都价值不菲,拍照可算是奢侈事。如今智能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可以拍片、剪片,这种「摄影解放」某程度上可谓对过去的补偿,亦可以「一键美颜」,自己都赏心悦目。

  长者退休后,特别是男性,社交圈或会缩小,拍照分享则成为一种维系友谊的重要方式。透过分享美食佳肴、旅行、孙辈成长等照片能获得点赞、留言,从而产生「被关注」的满足感,加上即时上传就能立即获得反馈,这种即时性强化了拍照的动机。

  岁月无声消逝,年纪大了,每个时刻都是「唯一」;每次快乐,都可以是最后一次。有位智者曾分享:「大旅行影相;『摆大寿』影相;抱孙又要影相,全因这些喜悦转眼即逝。拍照不止是爱好,更是对抗遗忘的方式——记录当下感觉,留住瞬间快乐。因此,见到家族群组里『洗版式』的分享,不妨多点理解。」

  台湾有研究指出,「分享影像」能有效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或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为甚么他们拍这么多」,而是「如何从这些影像中读懂他们没说出口的需求」。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