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 - 送餐平台竞争 | 巨B讲投资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3年亚太区的外送市场渗透率突破了17%,然而,主要平台的平均净利率却仍然在-8%至-12%之间徘徊,这显示出产业正在经历从「流量掠夺」转向「生态重构」的重大变化。

  在市场的初期,外送平台以「订餐补贴」和「免运费」的策略迅速扩张,香港的用户年均消费达到全球最高的6200港元。但这种依赖资本的扩张模式在疫情过后遭遇了多重挑战:餐厅对25-35%的高佣金抽成表示不满,导致了罢工潮;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敏感度增加;而骑手的劳动权益争议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例如,韩国在2023年通过《平台公平交易法》,强制规定佣金上限为15%,这一措施使得Coupang Eats瞬间损失了三成的营收。

  在这个背景下,行业领先者们开始将竞争焦点转向「数码基础设施」。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在印尼试点「云厨房」与「智慧物流中台」,成功降低了餐厅的食材成本;而Uber Eats则通过整合车队调度系统,提升跨区定单配送效率达19%。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用户数据变现也成为关键,新加坡的Grab将1.5亿用户饮食偏好数据反馈给7-Eleven,通过共同开发限定鲜食,创造额外14%毛利。

  各国的立法也正在改写这场竞争的规则。澳洲的《零工经济保护法》强制要求平台为骑手投保,这使得每单的成本增加了1.8美元;而欧盟的《数位市场法》则禁止平台与商家签订独家合作条款,结束了Deliveroo在伦敦的垄断地位。这些合规成本逼使业者开始转向「轻资产」和「AI增效」的模式,例如日本的出前馆引入自动配送机器人,将人力成本压低至营收的22%;英国的Just Eat则利用预测系统缩短了骑手的等待时间超过40%。

  在巨头们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区域型平台也在努力寻找出路。一些外送平台专注于高端餐饮市场,透过侍酒师配送服务成功拿下米其林餐厅85%的市场份额;而香港的KeeTa则以「15分钟闪送」的模式,结合地产商的物管系统,在屋苑内设置卫星厨房,这样的「精准火力覆盖」策略为特定客群创造了28-35%的溢价空间。

  未来外送产业的发展,可能会是「超级APP」与「隐形冠军」并存的生态。根据麦肯锡的模拟,到2027年,前五大平台将控制73%的标准化需求,但在特色服务领域,则可能会出现超过200个利基品牌。这要求经营者既能搭建AI驱动的物流架构,又懂得如何调配在地化服务的独特魅力。

  总体而言,这场外送战争的演变,反映了科技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商业模式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灵活应变并持续创新的企业,然而竞争从来不只是价格取向的问题。

Collis Capital合伙创始人
刘伟利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