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设计规划 应对人口老化
香港面对严峻的「双老化」问题。对于楼宇老化,笔者与建测规园业界过去提出了多项建议,部分经已获得采纳。政府多年来亦推出了不少法例规章、政策措施和资助计划,例如强制验楼、验窗,资助业主维修公用地方,更换渠管、升降机及消防设施等,以提升老旧楼宇的结构安全、环境衞生和消防安全。
对于人口老化,笔者在过去两届立法会任期亦提过不少建议,包括早于疫情爆发及移民潮出现前,已警告香港将会出现日益严重的「少子化」、内地新移民减少和劳动力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制订全面的人口政策及应对人口老化的行动策略,但相关官员似乎一直未有积极正视,至今届政府来处理已经略迟了。
日前有议员在立法会提出议案,促请政府推动乐龄科技普及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械人及传感器等技术,提升银发族的生活质素和自理能力,改善长者的社交和精神健康,以及减轻其照顾者的负担。笔者就议案提出修正案,强调当局还须在楼宇设计与城市规划,包括公交运输方面作出配合,例如长者使用外骨骼机械及电动轮椅协助自主活动和出行,如果居住单位设计的门口与走廊太窄,使用时便会困难大增,甚至得物而无所用。
笔者早于2015年,已联同建测规园、资讯科技及安老服务等多位跨界别的专家,发表《如何促使私人房屋发展提供长者适切居所及相关配套》建议书,希望在香港推动有助居家安老及长幼共融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但由于相关建议涉及多达六个政策局和十多个部门,人人有份,就往往变成无人牵头跟进,实在相当可惜。
近年香港房屋协会及香港房屋委员会,已在旗下的新旧楼宇应用更多长者适切设计和乐龄科技。私人发展项目则因为销售对象大多为年轻家庭,较少采用类似设计,但其实任何业主及其家人都会有年老及身体退化的一天,等到楼宇老化后才更改设计及加装设施,往往难上加难。笔者当年建议政府提供诱因,鼓励发展商在新楼引入更多长者适切设计及相关配套,希望当局在事隔8年之后仍会重新认真考虑。
此外,早前香港接连发生了多宗独居长者及双老长者,因不同理由在家离逝,但相隔了好一段时间才被人发现的伤感事件,有死者的尸骸更已化成白骨。有关现象在外国称为「孤独死」,首先在日本出现,其后在多个欧洲国家及最近的南韩亦引起关注。有关地区的共通点是人口老化与「少子化」日趋严重,还有离婚率上升及邻里关系疏离等,全部特征都可在香港找到。香港近年还出现了因移民潮而衍生的所谓「弃老潮」,令独居及双老长者问题雪上加霜。
日本、英国和南韩政府,都已先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至委派专人及成立专属部门去应对「孤独死」问题,但特区政府就似乎连正视有关问题都未做到。过往的安老政策及资助计划,大多是偏重医疗及院舍服务,以为兴建更多医院、安老院就能解决问题,忽略了占大多数的居家安老长者的日常保健和心灵健康。
有社福界及资讯科技界人士,建议善用人工智能和网络科技,以加强监察独居长者的身体状况及协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但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要协助长者脱离孤独,走进社区,除了居住单位设计与楼宇设施,区内的人车通道、公共空间及公交服务的规划和设计,都要作出相应配合。不单止是加装斜台、扶手及防滑等无障碍设施,而是真正做到促进、鼓励长者自理生活,自主出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除了盼望香港市民的房子可以住得更宽敞一些,也希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会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房屋设计及城市规划,与安老政策乃息息相关,特区政府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善用高效市场配合政府的有为政策,真正落实当局早于1997年《施政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目标。
2023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