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营合作善用土地资源

长和早前收购了青衣香港联合船坞,并计划向城规会申请修订分区大纲图,将船坞用地连同其北面的闲置政府土地一并改划,用作大型综合私人住宅及公共房屋发展,预计合共可提供超过1.5万个单位,并设有商场、学校、游艇俱乐部及海滨长廊等社区设施。有关发展模式与规模属近年罕见,引起不少市民和市场人士关注。但其实在回归之前,香港有不少类似的公私营合作和善用私人公用设施用地,改作大型综合住宅发展的成功例子。

有传媒以「黄埔花园2.0」或「太古城2.0」来形容上述申请,皆因两者都是由船坞设施用地改划。其中太古城前身为太古船坞,于70年代至80年代尾分批兴建。首两期主要为住宅发展,合共建成61座提供约1.3万个单位,供超过3万人居住,其后再增建了多幢商厦、酒店和大型商场,成为港岛东区的指标性的中产商住区。该屋苑的另一特色,是在地面和平台花园摆放了多件大型艺术品,在当年以至现时均较为少见。

船坞改为住宅地

位于红磡的黄埔花园前身为黄埔船坞,又称九龙船坞。70年代中开始局部改建作住宅,最初称为黄埔新邨。发展商在80年代中与政府签订换地协议,正式将船坞关闭,扩大了建设规模变成黄埔花园,并特意将屋苑中央的商场建成船形以纪念其起源。最后整个黄埔花园合共建成88座,有超过1万个住宅单位,高峰期有超过4万人居住。

除了船坞设施,香港也有不少大型屋苑是由油库、发电厂、巴士厂等其他私人公共设施用地改建而成。最早期有前身为美孚油库的美孚新邨,早于60年代尾开始建设,其后随着香港首条地下铁路荃湾线的兴建而扩大发展,最终共建成99幢楼宇逾1.3万个单位,供约3.7万人居住。美孚新邨不但是九龙区首个大型中产屋苑,也被视为香港开始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

另外两个类似屋苑为蓝田丽港城及鸭脷洲海怡半岛。其中丽港城前身为「亚细亚火油茶果岭油库」,在80年代由油公司与发展商合作兴建,共有8,000多个单位供约2.5万人居住。海怡半岛前身为鸭脷洲发电厂,于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分期落成,共有9800多个单位,可供约3.1万人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5个私人屋苑,有4个(太古、黄埔、美孚及海怡半岛)都成为了其后建成的港铁站的名称,可见其标志性与发展规模。有关发展除了可大量增加房屋供应,亦有助将香港珍贵的土地资源运用合理化和高增值化,将已过时或走下坡的产业和设施淘汰(例如船坞),将已不适宜位处或临近市区的设施、尤其是厌恶性设施(例如油库及发电厂)迁移,对改善社区环境带来重大裨益。

然而,在回归之后,类似的大型私人发展好像突然绝迹,原因之一是由私人拥有、临近市区,并面临淘汰或应迁移的公用设施已买少见少。但今次联合船坞的申请反映,市场上可能还有一些具潜力的「沧海遗珠」。

政府闲置设施用地多

此外,即使合适改划的私人土地已不多,由政府拥有的闲置设施用地则多的是。包括已荒废超过40年,到最近才拿来兴建简约公屋的屯门乐安排前海水化淡厂用地。因使用量偏低,多年前已提出要改划的屯门内河码头。也有一些设施的使用量仍然很高,但因周边的规划和发展已随时间而改变,将有关土地维持原有用途似乎已不太合适,例如笔者多次提议应考虑搬迁的葵青货柜码头和一些监狱设施。

私人大型改划减少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政治环境和官员心态的转变。特区政府在回归初期,也推出过一些公私营合作发展计划,但每每遭到反对派及一些反对发展的人士,抹黑成「官商勾结」和「利益输送」;再加上部分官员遇难避事、只懂按本子办事、对回归前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抱残守缺或作出错误诠释,令相关部门不甚积极,甚至不敢批准任何可为私营企业带来益处的「多赢」发展计划,久而久之对方自然亦不再热衷于与政府合作,结果导致政府、市场与市民「三输」。

随着香港的选举制度得以完善,有关土地房屋发展的恶意抹黑及阴谋论减少,笔者期望相关政府政策和官员心态可重回正轨,更加积极、主动地扮演市场「促进者」与「促成者」的角色,贯彻落实「七一讲话」中的「把有为政府结合高效市场」,以达致「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和「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的目标!

2023年3月27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