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水域人工岛 规划融资要做好
政府在2021年中委托顾问公司,就中部水域人工岛及相关运输基建,进行为期42个月的规划研究。当局上月底向立法会汇报工作进度及初步研究结果,回应了外界之前的部分关注,但也带出了一些新问题。由笔者担任召集人的「G19城市发展及环境医衞小组」,早前就有关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点:
一、需要性与效益:受到疫情、俄乌战事、地缘政治不稳及能源危机等影响,全球经济放缓,香港写字楼空置率上升,再加上移民潮、「在家工作」常态化,以及新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部分人质疑是否仍有需要在人工岛发展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增建40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
然而,随着疫情减退,内地放宽防疫及通关将会复常,预计两地经济会在今年强劲反弹。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八大中心」,「七一讲话」要求特区「增强发展动能」及「为民排难解忧」,全部都无地不行。而北都的用地将主要用于房屋、创科及物流发展,港岛中区及九东商业区发展已达樽颈,20年前已提出要扩展。
另外,根据建议,人工岛全面发展后,可提供19万至21万个公私营住宅单位,供50至55万人居住,将带来庞大社会民生效益,新增商业区估计每年可创造2,000亿元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政府不应因为短中期的经济情况,而减少或放弃投资未来。
二、造价与融资:政府根据近年的建造成本及地价楼价变动,将人工岛连基建的初步估算造价调升至5,800亿元,而卖地收入预测则下调至7,500亿元。虽然预算直接收入仍高于成本,但未来20年香港还有北都发展、大量公营房屋项目,以及多条主干道和新铁路要推展,不少人忧虑「中水」计划及相关基建,会令政府出现短期现金流以至长远财政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须为「中水」人工岛及上述其他大型基建和发展项目,预早规划多元、可靠的财务安排,让市民及海内外投资者更具信心。当局要做好融资方案,例如发债借贷、预售土地、公私营合作、运输基建加物业发展权等,以促进各界参与共建香港。此外,政府应按逼切性和效益,厘订推展项目的缓急优次,避免要在同一时间花太多钱或借太多钱。
三、人手及建材供应:香港建造业界现已人手不足,原材料、能源及运输成本亦不断涨价,不少人担心政府在未来大兴土木,会进一步扯高建造成本及加剧人手问题,导致人工岛以至其他项目容易出现超支和延误。
有关问题确实要正视,政府须多管齐下增加业界的人才培训和人手供应,包括资助私营业界聘请及培训人才、善用创新科技及新建筑技术减少人手需求、通过输入外劳来健全香港的人力结构等。政府同时要做好施工时间及材料供应的规划,避免出现短期供求失衡,推高建造成本。
四、产业与定位:人工岛的规划偏重住屋及金融、商贸发展,部分人认为是过於单一和守旧,未有地尽其用及与时并进,建议将部分土地用作发展航运物流、教育创科、安老医疗、新能源及其他环保产业等。
政府应早作研究及广纳意见,善用土地政策来促进香港的产业多元化发展。但由于整个发展长达二、三十年,当局同时要保留弹性,应用「一地多用」原则及引入「白地」(未有指定规划用途)概念,以便灵活应对未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五、道路及铁路走线:政府建议兴建多条跨海道路和铁路,将人工岛与港岛西、北大屿及屯门沿海地区连接。其中通往屯门的铁路走线,最新建议直驳北都洪水桥站,再经拟建的港深西部铁路通往深圳前海,省略了最初构思的屯门西及内河码头站,引起部分地区人士不满,质疑当局只重跨区及跨境运输,忽略屯门区内交通。
当局要清楚解说有关改动的原因,例如效益及造价、工程技术等,同时亦要有其他替代计划,避免被别有用心人士抹黑,借此激化地区及中港矛盾,阻挠香港发展。
2023年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