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租约期限 促进行业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讲话」指出,香港当前的最大民心之一,就是希望可以住大、住好一点,这亦是笔者在10年前首次当选立法会议员时提出的愿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月发表的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提出要「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建屋,缩减将「生地」变「熟地」嘅时间、检视「绿化地带」发展潜力、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和提高其地积比率等,都是笔者与业界多年来的建议,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不过,上述政策措施及发展计划能否落实得到,及是否落实得好,必须有相关部门及公务员的全力配合,私营业界亦要有足够人手和适切配套。例如推动多用「组装合成法/MiC」去加快建屋,前提要有足够地方让业界进行组装。施政报告提出在北部都会区提供相关的生产及储存用地,业界当然赞同,但到底可以提供到几多、几大的用地?何时可以提供?租金如何计算?租期有几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素,但政府未有提供详情。

政府现时有部分用地,是以短期租约方式租予不同的企业和行业营运,部分营运对相关行业、香港的经济和发展,以及配合政府政策方面,均具有相当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但奈何根据现行政策,短期租约用地的租期往往只得2至3年,最长亦只有7年,令相关企业难以作出较大投资,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及未来发展。笔者希望政府会检讨有关政策,寻找更多适合的用地,并以较长嘅租约,租予在相关政策下值得支持的行业和企业。

施政报告亦提出,就业界应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去呈交及审批建筑图则订立路线图,希望借此优化建筑设计、提升审批效率、减少施工出错,以至便利日后的设施营运和维修保养。但要有效率地推行BIM,政府必须加强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的支援。

现时相关资助集中在前期的软硬件投资,但要做得更妥善和持续完善BIM的技术和应用,政府应进一步支援企业培训相关员工,让更多人熟习运用BIM。相关大学学额亦需要增加,希望政府勿再以大学自主为挡箭牌,重复类似医护人员人手短缺的困境。

近年建造业界发生了多宗严重、致命的工业意外,也有一些未有依足图则或程序施工,导致工程延误,以至需要中途拆卸重建的个案。过往有关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建、土木工程,但最近连楼宇建筑工程亦时有发生,是否与施工时间不合理地压缩,或者与价低者得的招标制度有关呢?会否有人因贪快而引致意外?对于政府不断强调提速、提效建屋,包括在招标时向可缩压施工时间的投标者加分,会否因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呢?政府有必要加强关注。

要促进香港发展,除了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完善及便捷的交通运输基建也是至为重要。施政报告提出兴建3条新铁路和3条主干道,希望通过「基建先行」来「创造容量」,驱动香港嘅经济同城市发展,这个大原则笔者与业界是支持的。

然而,政府过往建设运输基建,单是规划及研究往往都需要三五七年。有时更因为政府要进行相关的运输需求、道路走线、地质堪测及环境评估等研究,而冻结区内的公私营项目审批申请进展,反而拖慢了房屋供应。

政府声称这并非既定政策或一般做法,但之前确实不少私营房屋发展项目,虽然已取得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去到更改契约条款及补地价的阶段,因为政府有新道路要做规划研究,部门就停止工作,一拖就拖了好几年。笔者促请政府关注、纠正有关做法,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勿将「基建先行」变成「基建工程主导」,反过来影响了房屋建设进度,不利改善民生。

2022年11月28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