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促进者角色 政府不能空谈

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上周审议「旺角洗衣街社区会堂」项目,工程造价相对并不算高(预算为8400万元),但却引起笔者与多位议员的关注和批评。首先该幅前身由水务署及食环署使用的政府土地,丢空了足足10年时间,当局才能敲定如何发展及开始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即使往后一切顺利,拟建的社区会堂预计亦要去到约2028年才可落成启用,与新一届政府提倡的提速、提效目标背道而驰。

即使既往不咎,只向前看,根据政府在现阶段提供的资料,有关项目及其所在用地的发展计划,仍有不少不确定和惹人质疑之处。

整幅土地面积达1.15公顷,位处旺角洗衣街与亚皆老街交界,旁边就是东铁线旺角东站,与荃湾线旺角站亦相距不远,实属难得的市区靓地。而政府已将地皮放入2022/23年度的卖地表作商业发展用途,并透过卖地条款,要求中标发展商在商业项目内代为兴建有关社区会堂,在建成后再向其支付所需建造费用,做法本身并无不妥,过往亦有不少类似例子。

然而,对于今次拟建的社区会堂的占地、位置及设计,能否透过今次发展增强区内道路、车站及行人设施的连系性和畅达性,以及如何处理用地内的廿多棵树木(包括1棵古树名木及2棵具特别价值树木),哪些必须保留及如何加以善用,减少对项目发展的影响等,当局未有提供较详细的规划及设计研究和较清晰的指引。有关情况不但妨碍议员对建议的有效审议,同时亦可能对卖地价格和发展速度造成负面影响。

近期有多幅官地的售价远低于市场预期,甚至出现流标,除了因为最近的经济与楼市状况欠佳,部分用地存在较多额外要求及不明朗因素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相对于由港铁或市建局招标的发展项目,有关机构事前已就拟议发展做了不少研究和规划工作,明确当中的技术问题和发展限制,甚或提供了初步的设计和解决方案,减少入标者对发展项目的疑惑和风险,令有意参与的发展商更具信心,达致多赢局面。

洗衣街项目已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相关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士,理应有足够时间预早做好有关规划、研究和可行性的设计,减少审批不确定的因素,从而提高招标的吸引力和售价,后者对当前面临严重财赤的特区库房尤其重要。

即使用地成功出售,若当局对拟建社区会堂的设计要求欠缺清晰,在审批或验收时才表达不满及提出要求,不单会影响相关社区服务的提供、可能导致造价超支,更甚是会拖慢整个商业项目、整幅市区地王的发展,造成三输局面。

除了社区会堂,政府近年还会在一些项目的卖地条款,要求中标者代为兴建海滨长廊、行人天桥、公园、幼稚园、安老院和地区康健中心等等。原意是希望善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旧区),来提供更优质、更多元化的公共设施,以及借助市场力量加快其建设速度,但往往却导致部分相关项目出现延误、争拗,以至疑似「货不对版」的指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期工作做得不足,欠缺规划和设计的可行性考虑。

有人或会质疑,上述情况乃发展商故意「叹慢板」或「将货就价」所致,但试问有哪个发展商在成功投得土地后,会不想将项目建设得更快、更好呢?不少业界人士反映,类似延误或「走样」问题,很多时候是源于相关部门审批缓慢及指示不清,只顾担当「监管者」,而忘却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尤其在涉及跨局、跨部门的发展项目,各方缺乏协调,互相推庄卸责的情况时有发生,令社会、发展商及相关专业人士成为受害者。

鉴于洗衣街项目已拖延了太长时间,笔者无意再反对或阻慢其发展,仅希望当局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及在其他公私营合作项目中,充分善用和发挥政府内外的专业人士,透过做好前期研究和规划,减少不明朗因素和不清晰的要求,促使发展加快,质量提升,真正落实「七一讲话」中的「有为政府结合高效市场」。

2022年11月15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