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边财话——慎防输入性通胀风险

今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走高,有去年基数低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促进经济恢复,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方案,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表现出需求回暖,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的特征,给大宗商品和耐用品价格带来较大上涨压力,而8月份受煤炭、化工和钢材等产品价格上涨影响,PPI同比上涨9.5%,创年内新高,再次引发各方对输入性通胀的担忧。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全球通胀预期明显升温,8月份美国CPI同比涨幅为5.3%,仍处历史高位;英国CPI同比上涨3.2%,为2012年3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在全球通胀大背景下,令人忧虑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可以放心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去年中国在应对疫情时没有搞「大水漫灌」,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以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如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通胀效应。
续聚焦撑实体经济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内地部份上游行业产品价格继续存在上涨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对PPI阶段性走高和「剪刀差」扩大带来的影响,仍要高度重视做好以下几点应对:
  第一是要稳定通胀预期: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和预期引导,对于大宗商品涨价给内地不同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要保持密切关注,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综合施策做好保供稳价。
  第二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一方面密切观察全球通胀走势,做好政策应对;另一方面,对内地价格走势保持跟踪,以目前来看,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总体上,通胀压力不大,但也要注意价格传导具有一定滞后性,这种传导未来可能逐步显现。
  第三是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内需恢复,努力降低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消费品价格分化对中小企业利润的冲击,如落实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政策,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微企业帐款专项行动;鼓励地方有针对性出台帮扶措施,减轻中小微企业成本上升压力。
黄惠德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