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2021年的「网络钓鱼」

  随著科技日新月异,「网络钓鱼」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金管局接获银行的报告,今年上半年所侦测到的可疑网站、流动应用程式、「网络钓鱼」短讯和电邮的个案按年大增1.45倍,而受「网络钓鱼」攻击影响的客户共有111名、涉及金额2,200万元。
伪装成金融网站
  「网络钓鱼」不是新鲜事物,就是「引诱」客户在伪装成合法网站上泄露个人资讯,借此窃取个人财产。十多年前首次出现伪装金融机构网站时,曾引起广泛报道,甚至是报章头版。
  然而,经过政府多年大力宣传,呼吁市民收到可疑电邮时要加强警惕,甚至有不少「前人案例」参考,警讯亦不时报道,可是为何仍然会有受害者?
  骗徒屡屡得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网络钓鱼工具的技术不断改进及更加精密。从外观上看,虚假网站与合法网站已经很难区分,例如许多虚假网站都有合法网站的域名,用户按下骗徒提供的超连结前往的页面已经难分真伪。
  此外,相信大家亦有收过「鱼邮件」。由于「低成本且快又有效」,「鱼邮件」近年已成为黑客最爱的其中一种攻击手法。就像在水中放下诱饵并等待鱼儿上钓一样,骗徒一般会发送以数十万计的电子邮件,等待某人去点击邮件并填写资料,就如钓鱼一样,骗徒只是坐享其成,愿者上钓。
输入资料「三思而行」
  事实上,即使各方不断提醒市民提防「网络钓鱼」,但骗案仍不断发生。虽然「网络钓鱼」的手法与时俱进,但十多年前提出的避免被骗方法,到今日仍然适用,没有过时。
  有关方面当然要继续加强宣传,市民在网上输入任何资料时亦要「三思而行」,清楚知道网上银行服务的个人登入资料在互联网世界十分重要,必须妥善保管,收到不明邮件或信息应先检查网址是否属实,例如0跟O、1跟I等就十分类似,要加倍留心。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