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 刘伟恩每个阶段都从零开始|商识满天下

话说从商,这是刘伟恩Lawson自小的志趣。他生长在一个营商的家庭环境中,家族亲属很多都是做生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塑胶、五金、电子等制造业,发展到高峰,一度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八十年代,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制造业的生产工序逐渐北移,官方提供利好条件,厂商纷纷往大陆设厂。

Lawson家里经营建筑五金制造业,从小他就跟随家人常往内地跑,不用上学的日子,更天天到厂里打转,久而久之,便熟悉厂房运作,甚至父亲与客户倾生意的饭局,很多时都有他的份儿;在他的脑海里,做生意是很有智慧而且十分有趣的事。父亲当然希望儿子继承家业,Lawson中学毕业往澳洲升学,选修的是商科,没料到的是,海外求学几年,给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不但拓宽了心胸和视野,也打开了思想的领域,可说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捩点。

他念书的Edith Cowan University,在西澳首府珀斯,那地方的人比较直率,生活简朴,年轻人很少夜生活,来自各地的留学生,晚上聚在一起促膝谈心,摸住啤酒杯滔滔不绝,话题环绕着学业的、事业的、人生的,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这就是课余最享受的生活情趣。

相对于节奏急速的香港,澳洲的悠闲生活模式,让他大开眼界,在天高海阔的自然环境,人的想像也有无限空间。在同学间无拘无束的倾谈中,Lawson发觉,外地学生和香港学生的想法大不相同,他们来读书不是为一张成绩表,追求的不是分数,是追求知识的乐趣。当老师给我们一个题目,同学集中一起讨论,不只为交功课,我们会从题目内容谈到衍生的许多问题,思考范围超越功课去到学科相关的层面,如此交出的功课,让学生得着更多。反观香港学生的读书态度比较功利,目标为本,考试争高分,用荣誉填写一张漂亮的成绩表,凭着它,将来有份好工,揾到钱,过好的生活;但外地学生的观念很不一样,他们认为,优秀的人不追求高职厚薪,而希望做自己兴趣的事,工作有发挥,做得开心,活得快乐。这一班来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给予Lawson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懂得去思考:我为甚么读书?

毕业了,他选择回到讲求效率的香港,这里工作机会多。他入职一家贸易公司由低做起,初出茅芦,没有主导能力,工作范围也狭窄,没有发挥之处,志在学习和汲取经验。大概两年后回归父亲的制造业,开始把新思维带进公司。

由低做起是他坚持的学习方式,一边做一边学,这过程有三个进阶:先是学习生产运作,由采购开始,接着是品质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线,每个部门停留一段日子,花了五、六年时间,整套生产运作有了基本认识。第二阶段进入营业部门,和公司的管理层一起商议,一起制订销售策略,研究产品设计。最后着手市场开发,这才是他突破性的发挥阶段。由于传统制造业是客户主导订货,厂商按订单供应产品,对客户的了解是零,他于是由零开始,主动接触客户,理解他们需要甚么,缺少甚么,然后探讨内部技术提升的可行性,发展新功能,设计新产品,扩大生产线,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开发新市场。至此,他带领公司转型,在制造业市场迈进一大步,由制造传统产品,发展为自己开发新产品。

公司脱胎换骨,一度走在行业的前头,内地建造业市场日益庞大,相应地厂商亦不断增加,竞争对手多,加上政策变动,港商在内地的营商环境变差,到后期压力愈来愈大,Lawson必须思考应变对策。他分析,公司下游是订货客户,上游是建筑顾问,建筑师采用甚么物料,往往要听取顾问意见,最后客户订购那一家产品,很大程度取决于建筑顾问的咨询结果。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公司,往上游学习,又一次从零开始。

他加入一间顾问公司,重新学习,目的是将更多经验带回来。在顾问公司他学会两件事:一是认证,公司产品标准化,未必有独立性,必须发展产品的特性,并且经过多种认证,有独特性的产品才能成为公司的资产。二是建立渠道,必须建立多种营销渠道,不同特性的产品以不同渠道销售。至此他的经验足以掌控由上游到下游的整体流程,为行业开创全新格局。(上)
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