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救树讲求科学化 兼顾人性化需求 | 社论
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未酿重大灾害,却在爱民邨留下了一道令人叹息的风景——一棵陪伴居民近40年的印度橡树轰然倒塌。面对居民的不舍,房委会展开救树行动,试图将树木重新竖直,盼其重生。这一事件,既展现了公共部门的人性化关怀,也引发了对树木处理方式的思考。
首先,房委会此举体现了人性化的施政理念,值得肯定。一棵老树,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社区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居民数十年的情感。房委会没有选择简单清理,而是顾及居民的情绪需要,积极尝试挽救,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社区情感的态度,正是现代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对「社区情怀」的重视,无疑有助增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认同与归属。
然而,救树的善意需配以科学的方法。房委会将倒塌的橡树重新竖直,虽是出于良好意愿,却未必是最佳方案。树木专家对此法提出质疑,实属合理。大型树木被连根拔起后,根系受损严重,即使重新扶正,存活率亦往往偏低,更可能潜藏结构不稳的风险。房委会在技术层面上或许已尽其所能,但关键在于必须将居民安全置于首位。在树木未确认重新生根、结构未稳固前,必须严格围封现场,禁止民众接近,以防意外。
从这次事件亦可见,公共部门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应更积极寻求并重视专家意见。房委会救树的初衷虽好,但若能在行动前主动咨询树木专家,结合科学评估制订方案,或能避免争议,提升救树成效。专家意见并非对公共部门的指责,而是宝贵的知识资源。房委会应敞开心胸,将专家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指引,让善意透过专业技术得以真正落实。
总的来说,爱民邨的救树事件反映了公共管理在人性关怀与科学决策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房委会展现的情怀值得支持,但未来面对类似情况时,应更注重专业意见的引入与应用,让每项决策既暖心又安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情感与理性的和谐共处。
辛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