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两次漏招的教训

  本地第三波疫情浪接浪高,从外国经验显示,多个地区宽限后都出现疫情反弹,令人担心经济重启会比想像中困难。这次香港再爆疫,源头相信是获豁免检测的机组人员和海员,政府随即收紧海员来港限制,但已被批评为迟一波。

  回应出现时间落差

  今次疫情爆发,初期外界认为是父亲节前放宽了检疫限制,但现在看相信与豁免高危地区返港人士有关。外界奇怪的是,医学界在差不多十日前就已流传源头与外地回港人士有关,但政府要到今个星期才宣布收紧计划,中间这段时间究竟在等甚么。

  对于回应疑似感染源头的快慢,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解释,当医疗界有实证,政府就采取行动,然而,早有专家提出透过基因排序,可以分析染疫人士中招的先后,从时间上排序,机组人员等的时间最早,然后是的士司机,之后再到市民。如果专家早有这个看法,政府到最近几日才有应对。

  对于这种时间差异,政圈流传是专家会向政府提供意见,但决策和行动要由衞生署和医管局协助提出,政策局长是居中协调,当中要能找出共识,再决定具体措施,就会出现时间上的落差,中间就关乎决策和执行力。

  国外疫情警惕不足

  当局走漏了豁免人员,堵漏措施比外界期望的慢。有政界认为这不是第一次漏招。在疫症初爆不久,当局对外国回流港人的检疫安排,就做得有点粗松,漏洞造成了病毒扩散的风险,侥幸的是当时较少扩散到人流多的平民区,令疫情后来迅速受控。

  在第一次走漏高危人士前,包括部分医护在内的社会人士,把目光聚焦在来港内地人身上,要求全面封关。封关议题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却走漏了回港的香港人,包括外游人士和回流学生。

  现时第三波疫情走入了社区,每日不明源头感染个案有几十宗,反映最初堵截反应缓慢。如果一早能留意高危地区的风险,对基因排序追踪源头更加重视,是否可以抢回宝贵的时间,令政府可以更早掌握「实证」呢?

  协调政策应要决断

  港人防疫的意识,在全球应算是前列,然而,最终仍然避不了第三波的爆发。初步总结教训,是对中港以外的疫情警惕性不足,在防控上有些环节应严不严。衞生是科学范围,病毒不会划分疆界,为政者处理疫症首要就是认清事实,在紧要关头才能做到应断能断,发挥协调拍板的决策角色。

  




海员获豁免成为第三波疫情源头之一。资料图片
海员获豁免成为第三波疫情源头之一。资料图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