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著名宗教勝地嗇色園黃大仙祠,不僅是善信心靈寄託之所,更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地標。黃大仙祠近年積極創新,融合傳統與科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嗇色園黃大仙祠自1921年創壇以來,一直廣受善信及遊客的熱愛。屹立於獅子山下,歷經百年風雨,是香港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地標,仙師「有求必應」的威名亦廣為傳頌。作為香港著名的地標,黃大仙祠肩負起向遊人推廣道教文化之重任,成為探索香港傳統信仰與文化的重要一站。
政府最近提倡發展宗教文化旅遊,嗇色園黃大仙祠本來便是來港旅客必到的旅遊景點。每年新春是黃大仙祠香火最為鼎盛的時節,不少本地及中外旅客亦會趁新正頭入園參神祈福,2024及2025連續兩年黃大仙祠於新春(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間均錄得入園人數約97萬人次,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黃大仙祠一直與時並進,近年於祠內增設新地標、新殿閣等為善信及中外旅客帶來更加豐富的宗教文化體驗。例如,突破傳統以玻璃建造供奉五路財神的財神宮,參拜方式除上香外,特設讓善信親手為財神像貼金身祈福;又創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糅合新科技以多媒體形式向公眾介紹黃大仙信俗傳承及道教傳統;持續為園內設施進行修繕、優化,增建扶手梯以便利訪客等等。宗教文化方面,嗇色園除定期舉行宗教科儀外,每年亦會舉辦特色活動,既有具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如元宵節晚會、為學童舉行的啟蒙開筆禮等,又會不定期籌辦如無人機匯演等大型活動,以別開生面的方式推廣黃大仙信俗文化。

嗇色園在過去百年間致力弘揚黃大仙信俗文化。2014年,「黃大仙信俗」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嗇色園自2022年開始,每年11月舉辦「黃大仙信俗文化節」,透過一系列文化活動進一步推廣黃大仙信俗。2023年7月,籌建多時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正式全面對外開放,成為全港首個由傳承單位創建的非遺項目主題展覽館。文化館以「融和現代科技、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從雅俗共賞的角度出發,自2024年起更定期舉辦免費的公眾導賞團,吸引年輕人深入了解黃大仙信俗,使文化館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


過去兩年,為豐富入園善信及遊客的參神體驗,嗇色園特意於祠內增設多個新地標。其中,「大仙成道」長廊銅雕壁畫描繪了仙師成道的故事。此外,位於黃大仙祠從心苑內的觀音聖像於2024年年初揭幕,彰顯嗇色園「儒、釋、道」三教並尊的理念。遊人在從心苑內除了遊覽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外,亦可來到仰望觀音菩薩慈祥莊嚴之貌,感受菩薩的慈悲,聽着流水聲平靜內心的煩惱,就如在鬧市中尋覓到一片綠洲,洗滌心靈。

嗇色園黃大仙祠自2021年起,於農曆初一及十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九時。近年來,嗇色園文藝苑及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更積極舉辦各類活動,包括主題導賞及《黃大仙寶經》臨帖工作坊等,從多個角度推廣黃大仙信俗文化。善信不但能夠深入了解黃大仙的文化,還可在靜謐的晚上,在燈光映照的黃大仙寶殿前靜心抄經,吸引不少上班族及外籍人士前來參與「夜遊大仙祠」,感受莊嚴及祥和的氣氛,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心靈深處找到慰藉與啟發。
 


嗇色園一直為推廣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作為全港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黃大仙祠每年均會舉辦具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動,與民同樂。去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嗇色園聯同黃大仙民政事務處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兩個合辦單位,於2024年9月15日至10月6日舉辦為期三星期的「賀國慶七十五周年 嗇色園非遺薈萃綵燈節」,涵蓋中秋節、赤松黃大仙師寶誕及國慶日。
綵燈節期間除了在黃大仙祠、廟宇廣場及黃大仙廣場展示多組大型紮作花燈外,更舉行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匯演,大會邀請了二十多個內地及香港的非遺傳承單位 (包括四川變臉、長興百葉龍及黃大仙發源地金華之婺劇等),於公眾假期及星期六、日在廟宇廣場搭建之戲棚表演,精選各地的非遺表演藝術呈獻給香港市民大眾。
在百年歷史的洗禮下,嗇色園黃大仙祠除了是善信參神的神聖之地,更是探索香港傳統文化的重要地標。黃大仙祠以創新的理念,透過完善的設施和豐富的文化活動,持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明年將會是嗇色園黃大仙祠創辦105周年,將迎來更多方面的新發展,讓黃大仙祠繼續作為宗教與文化的交匯點,向本地大眾及中外旅客推廣中華傳統及黃大仙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