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無所事事|哲學信箱

更新時間:14:00 2025-07-15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7-15 HKT

編輯先生:

編輯先生你好,我最近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煩惱,你可以幫我一下嗎?

放榜後對自己對未來的焦慮都讓我這陣子常常吃不好睡不好,整個人的狀態都很差。前陣子看到內地有一個詞語叫「躺平」,我真的很想放棄了,我一邊想好好躺平一下,不想努力;另一邊卻想起父母師長對我的期望,讓我更加苦惱。

編輯先生,你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畢想讀


在當代社會中,「躺平」這一詞彙逐漸成為年輕人之間的熱議話題。它興起於一篇內地的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描述了一種對於高度競爭的現代生活和大壓力社會環境下的反抗方式。許多年輕人選擇放棄追求傳統成功的道路,轉而追求一種更簡單平靜的生活方式。「躺平」的現象令人聯想起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今期就借題發揮一下,和各位同學介紹老子對於「欲望」、「社會」的看法。

  • 我建議你少做無謂的事。(設計對白)
  • 哲學家:老子(前571年—前470年)

只想曬太陽的哲學家

〈躺平即是正義〉作者提出了一種「躺平」的生活方式,強調低欲望,不再將社會對「成功」的傳統定義,例如工作升遷、結婚生子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隨着社會競爭的加劇,尤其是在中國,許多年輕人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選擇以「躺平」來反抗這種無止境的競爭,尋求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質量,例如作者說「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第歐根尼是古希臘哲學家,據說亞歷山大帝贈他一個願望,他卻說:「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赫拉克利特是隱居山洞的古希臘哲學家)。」這篇文章令人聯想到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欲望」的看法,以及對社會的批判。

減省不必要的欲望

有關道家思想,我們都會想起「道可道」、「無為」、「返樸」、「少私寡欲」等等概念。其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經》則探討了「欲望」的概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人過分接受這些感官刺激,會慢慢變得麻木。情況就如,我喜歡吃菠蘿包,但連續吃一百個也會吃不消,感覺很難受。延伸所指的其實是人不要過度追求外界的欲望,因為如果沉溺其中,必定會損害自身。《道德經》第十九章提到的「少私寡欲」和第二十二章說的「少則得,多剛惑」,都是對現代人最好的提醒,說明過多地追隨欲望,反而有害自身的道理,也就是大家小時候可能常常聽到媽媽說的一句道理:「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

但這裏,老子說的是「少」,並不是完全反對人有欲望的本質,他只是認為世人的欲望常常來自於社會建設的價值體系當中,產生了很多根本不屬於自己的多餘追求,例如傳統「五子登科」(現代人的買車、買樓、結婚、生子),這些都是社會加諸我們身上的非必要欲望。他認為一個理想社會應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每個人都回歸最自然的狀態,減低無謂的欲望,便不會進入互相爭鬥的競爭狀態。

 

延伸閱讀:讀《菜根譚》 修心立德人生根本 | 國學經典

認清自己的內心

無論是〈躺平即是正義〉作者的「躺平」,還是老子的「無為」,他們其實並非提倡一種「懶人哲學」,並非叫人甚麼都放棄不做,而是不去做一些不必去做的事,例如那些多出來的欲望,多餘、有害自身的事。特別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他們提醒大家認清內心真正的需要,減省不必要的外在追求,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文:盧家彥 圖: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遊牧式創業︱年輕人新興「半躺平」外遊 旅行擺檔賺旅費

DSE英文科|卷一閱讀篇章談「在職躺平」 教師:外國用作形容「Z世代」職場心態 全卷選材生活化

「內卷」與「躺平」之間 保持行止有度 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生活普通話

相關文章:

問世間情是何物|哲學信箱

讓我們多一點公平|哲學信箱

探索我們的飲食世界|哲學信箱

換了身體但意識一樣 會是同一人嗎?科幻中的哲學|STEM教室

關於水的廣東話/哲學/成語/擬聲詞 如何用得對?

哲學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個好人?堅守道德正義就會有好的人生嗎?

哲學教室 | 如果「基因工程」可訂製最好的孩子 世界會更美好嗎?合乎倫理嗎?

哲學教室 | 迷失在語言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