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姑娘 - 飯桌變手機派對?一家人如何重拾聊天樂趣|家長教
發佈時間:18:00 2025-11-12 HKT
筆者最近在餐廳吃飯時,留意到旁邊一家人有趣的狀況。兒子應是高小學生,一手拿着手機,另一隻手拿着筷子在吃飯;爸爸媽媽坐在對面,亦是重複着和兒子一樣的動作。再繼續觀察,一家人全程一小時幾乎沒有溝通甚至是眼神接觸,宛如搭枱吃飯的陌生人。
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則浸沒在學業壓力中,是許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再加上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讓親子間的對話變少。難得有一起吃飯的時間,都演變成大家一起沉浸在手機世界。
有時聽到家長抱怨,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他們不願意分享;亦聽到年輕人抱怨,爸爸媽媽根本不明白他們,分享自己的心事一定會換來無休止的說教。溝通之前,不妨先嘗試聆聽和了解對方。
親子溝通的核心在於「聽」多於「說」。有時父母會習慣用命令式語言,如「快點做功課」或「你怎麼又錯了」,這會讓孩子築起防禦牆,拒絕溝通。父母可嘗試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給建議。例如當孩子抱怨學校壓力時,不要急着說「我小時候更辛苦」,而是回應:「聽起來你很累,壓力大到睡不好,對嗎?」這種回饋,能讓孩子感覺被重視及被理解。
久而久之,孩子會更願意表達自己,而非壓抑情緒,令他們無論發生甚麼事,都有分享和求助的勇氣。
溝通亦需要合適的時機與方式。可以設立「無干擾時間」,如每晚15分鐘的家庭閒聊。全家圍坐,放下手機,輪流分享一天趣事:孩子談學校見聞,父母聊工作趣聞。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需要更多的聆聽和尊重他們的想法。例如討論零用錢使用時,父母可以問:「你覺得怎麼分配比較好?」讓孩子參與決策,讓他們感覺被重視,亦可以培養責任感。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文:Laura姑娘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Laura姑娘。
延伸閱讀:
梁康民 - 正視考試分數|家長教室
凌婉君 - 培養子女的「數碼素養」|家長教室
楊慧莊姑娘 - 如何化解考試與功課引起的衝突|家長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