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第三屆-【趣味學漢語|「瓬」與「簋」祭祀的禮器】

【趣味學漢語|「瓬」與「簋」祭祀的禮器】

【粵語讀音】fong2仿、訪、紡【普通話讀音】fǎng

【漢字起源】《說文解字》:「瓬,周家搏埴之工也。从瓦,方聲。」「搏埴」意思是拍擊黏土,所以「瓬」可理解為用黏土製造陶、瓦器之人。「瓬」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字義與「瓦」有聯繫,讀音與「方」相關。

【粵語讀音】gwai2鬼、軌、詭【普通話讀音】guǐ

【漢字起源】《說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簋」是會意字,是古代盛放黍、稷等食物的器具,它還是用於祭祀的禮器。據《王力古漢語字典》的記載:「出土的簋,有陶製的,也有銅製的;其形有方有圓,以圓的居多。」

 

最熟悉的生僻字——簋

若只寫一個「簋」字,恐怕沒多少人認識它,但一說「九大簋」,懂得粵語的同學頓時會心微笑。

簋,即是古時用來裝黍、稷等的食具,曾亦是祭祀的其中一種重要禮器,商周、西周時期尤甚。根據古籍記載,最早的簋是以竹製成,後來衍生出木、陶、土及青銅多種原材料,現時出土的文物多為青銅製簋。

粵語中的「九大簋」是指在廣東一帶盛行的傳統宴席,代表九道豐富大菜的意思。有趣的是,傳統的九大簋裏不會奉上牛肉,因為牛擔當着耕田的重任,因此不常被當作菜式。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梁佩施;圖:網上圖片

部份漢字資料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提供。

星島頭條教育欄目—學習教室:https://www.stheadline.com/learning/3378571/

 

#祭祀的禮器 #瓬 #簋 #趣味學漢語 #星島學習教室 #星島第三屆全港華文雙語菁英問答比賽 #中國語文 #中文比賽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SC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