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第三屆-【趣味學漢語|「笙」與「簫」歷史悠久的西安鼓樂】

【趣味學漢語|「笙」與「簫」歷史悠久的西安鼓樂】
【粵語讀音】sang1生、牲、甥【普通話讀音】shēng
【漢字起源】《說文解字》:「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从竹,生聲。」「笙」是形聲字,以「竹」為形旁,「生」為聲旁,本義指一種由十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製成的傳統民族管樂器。笙的形狀像鳳凰鳥的身體。笙的樂音也被視為代表正月萬物即將復蘇的聲音。
【粵語讀音】siu1消、銷、宵、蕭【普通話讀音】xiāo
【漢字起源】《說文解字》:「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从竹,肅聲。」「簫」是形聲字,以「竹」為形旁,「肅」為聲旁,本義指古代的一種用長短參差的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的樂器。
笙簫實為兩種不同的樂器,同樣歷史悠久,常將兩者並稱皆因其音色非常合稱,經常用於合奏。在我國傳統西安鼓樂中,笙簫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安鼓樂作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典樂種之一,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西安鼓樂起源於唐朝,當時社會思想開放,將不同地方的音樂文化融合到宮廷音樂中。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宮廷樂師漸漸流落民間,讓宮廷樂韻得以走入尋常百姓家。其後千百年間,西安鼓樂不斷吸收宋代南北曲、元散曲和明清戲曲等諸多音樂精華,慢慢形成一套完整而富含歷史的民族古典音樂。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梁佩施;圖:網上圖片
部份漢字資料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提供。
星島頭條教育欄目—學習教室:https://www.stheadline.com/learning/3376143/
 
#歷史悠久的西安鼓樂 #笙 #簫 #趣味學漢語 #星島學習教室 #星島第三屆全港華文雙語菁英問答比賽 #中國語文 #中文比賽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