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第三屆-【趣味學漢語|「祭」「祀」祭神祀祖的統稱】

【趣味學漢語|「祭」「祀」祭神祀祖的統稱】
【粵語讀音】zai3 制、【普通話讀音】jì 計
【漢字起源】「祭」是會意字,本義是祭祀、祭奠。
【粵語讀音】zi6 寺【普通話讀音】sì 寺
【漢字起源】「祀」是形聲字,「示」為形旁,「巳」為聲旁。「祀」的本義是祭,「祭無已」強調的是子孫後代持續、長久地祭祀。
 
文化知識:宗族春秋二祭
「祭祀」即是祭神祀祖的統稱,皆因古時民間會分別祭拜神明和先祖,演變至現代則主要指祭祖,其相關儀式則合稱為祭祀。
遠在宋、元時期,不同宗族的祖先從各方遷至香港,並在這裏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例如香港新界的鄧氏和九龍竹園的林族等。宗族間會在棲息地建立村落或祠堂,並在春季和秋季舉行祭祖活動(春祭、秋祭),合稱春秋二祭。
舊日宗族旺盛時,春秋二祭的規模非常盛大。現時宗族春秋二祭已被納入香港非物質遺產名錄,我們便能藉此了解宗族文化和其重大的社會意義。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鴻文館文化工作室;圖: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網上圖片
星島頭條教育欄目—學習教室:https://www.stheadline.com/learning/334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