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機共融新模式 心理學研究助AI成積極協作者︱嶺航未來

更新時間:18:00 2025-07-18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7-18 HKT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迅速發展,不少企業開始引入智能系統協助工作,從客戶服務到醫療診斷,AI的足跡逐漸遍及各行各業。在這場技術革命中,「人機協作」成為未來工作場景的關鍵詞。然而,如何讓AI更好地理解人類、與人類順暢合作,仍然是一大挑戰。

在全球的科技浪潮下,AI一方面為職場人士帶來便利,減少工作負荷;另一方面,對於不諳科技的員工而言,日益發展的智能系統或為他們造成巨大心理壓力。筆者所任職的嶺南大學心理學系,近年積極將人工智能與心理學結合,希望藉探索AI與人的關係,協助學生及員工適應AI帶來的職場轉型,同時維持心理抗壓力。而心理學系的人機交互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推動「人機社會互動」與「神經生理計算」的研究,目標是強化AI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協作能力,讓AI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工具,更能成為積極參與的合作夥伴。

延伸閱讀:探索「人機相長」概念 善用AI促進教與學體驗︱嶺航未來

以人際交往模式對待AI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人機互動實驗發現,人類對AI的反應與對他人的行為反應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當人類使用AI,AI表現出慷慨時,人類也更傾向回應以慷慨;相反,若AI行為自私,人亦會變得利己。此外,人往往會將與AI互動中AI所表現出的特質,延伸到AI所代表的背後人員,形成「印象轉移」。這些現象表明,人對AI並非完全視為「無感情的機器」,而是傾向以人際交往的模式與之互動。

然而,現有的AI系統往往無法了解人類行為的細微和動態複雜性,就會出現人與人合作中的摩擦,人機之間的合作亦不時產生衝突。例如,人類所輸入的指令,AI未能即時理解,出現溝通衝突;AI與人對工作目標的理解可能不一致,造成目標衝突;雙方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會出現計劃衝突;甚至在執行細節上,也可能發生行動衝突。若用戶對AI缺乏信任,更會引發態度上的抗拒。當AI價值觀與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產生分歧時,更可能會導致人機衝突,這不僅影響績效和體驗,嚴重時更可能危及系統安全及使用者的健康。

AI讀心術︰神經生理計算

筆者認為,鑑於AI系統日漸融入工作環境,為改善人機之間的理解與協作,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是「神經生理計算」,即嘗試讓AI能夠即時感知人類的心理與生理狀態。透過結合眼動追蹤(Eye-tracking)、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皮膚電活動(Electrodermal Activity,EDA)等技術,系統可從數據中捕捉使用者的注意力變化、工作負荷水平、行為意圖,甚至是人際團隊互動的動態。

這些即時數據不但有助於AI辨識使用者當前的心理需求,還可讓智能系統主動調整回應策略。例如,在使用者壓力過高時,AI可減少干擾訊息,或提供更簡化的操作介面;在合作出現分歧時,AI亦可調整任務策略或任務節奏,以避免衝突升級。

延伸閱讀:增強學生抗逆力 推動大灣區青年心理健康大使計劃︱嶺航未來

AI變夥伴 兼顧效率與健康

筆者相信,透過引入人類感測技術,AI系統可逐步蛻變為真正的「積極協作者」——不僅高效完成任務,更能主動協調人機關係,降低錯誤率,促進職場安全與健康,同時緩衝科技壓力對工作者所帶來的心理負擔。這一方向不僅提升人機協作的效能,更有望在未來工作場域中,推動一種更人性化、更有智慧的協作模式。隨着AI全面進入職場,如何設計能夠理解人、尊重人、輔助人的智能系統,將成為新世代人機互動研究的重要命題。通過心理學、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研究,筆者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應只着重打造強大的AI,嶺大的科創團隊亦正致力打造「懂人心」、合乎倫理與價值觀的AI研發,期望逐漸為社會建立能適應數碼時代的「免疫系統」。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嶺南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徐杰博士

延伸閱讀:碳材料家族新星——石墨炔的性質、應用與展望︱嶺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