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考場如道場 | 無名指

  中學文憑試放榜當日,全港媒體都重點報道狀元、超級狀元和今屆首次誕生的「終極狀元」,即中英數、3科選修、數學延伸部分和1科自修,共取得8科5**與公民科達標成績。DSE才十幾年,竟發展到狀元都有鄙視鏈了!估計明年會有更多人報考9科,因為「考99分的滋味你不懂」。

  多數報道不太關心狀元叫甚麼名字,卻如數家珍般指出他們來自哪間學校,一不小心考生就被捲入校譽之戰。放眼「國際」,早前IB成績出爐,本地考生延續上屆突出表現,2024年全球IB學校排名,香港在top 100中佔21間。反正狀元一出便成過去,唯有學校榮譽長存。

  我是上世紀會考生,成績中等,卻學了一身考試的本領。很多年以後我發現,應付考試是一種技能,與有否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未必相關,就好像通過駕駛考試並不代表你會開車。

  教車師傅以最短時數讓學員通過考試,就是「金牌師傅」;學校高效地令學生在公開試「摘星」,就是衡量名校的準則。香港教育最成功,也可能是最失敗的地方,在於它令多數同學和家長都認同這套邏輯,並義無反顧地配合。既然是多數人的利益,大家自然便跟着大隊走。

  公開試是我人生首場試煉,制度未必完善但至少「人人平等」,長大後我才知道,「公平」在商業社會是稀缺的價值觀。很多人覺得,考試的結果就是成績,但對課業不突出的人如我,考場如道場,應對壓力、管理期望、安排善後都是要修的道。不管成績好壞,按能力把試題以外的問題處理好,就算修業。

IG@tamkeiho

譚紀豪

更多文章